PRT的理論基礎是ABA,在二十幾年的實踐中,PRT又汲取了發展心理學、認知心理學和情景教育方法的有關內容,在理論上表現出如下特色。
一、在自然環境中執行ABA的原則
ABA的一個主要原則,是所謂的前因——行為——結果之間的依存關系。洛瓦思把這一原則運用到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干預之中,具體來說,就是訓練人員的特定指令(前因),兒童對特定指令采取的相應動作或語言(行為),以及訓練人員根據兒童的相應動作或語言而給予的輔助、獎勵或反饋(結果)。這種干預方法(即DIT)結構性極強,通常是在小教室中的桌子邊上進行。
相對DTT而言,PRT更強調在自然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中訓練自閉癥兒童,強調盡量安排非殘疾兒童加入到訓練過程中發揮示范與強化作用,F以環境誘導法為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。
不難看出,貫串于所有這些方法中的一條主線,是“前因”(如教者的問題)——“行為”(孩子的反應)——“結果”(教者的獎勵)互相依存的基本原則。所不同的只是,在關鍵性技能訓練中,這些方法的實施地點是自然的環境。
二、肯定對關鍵性技能的掌握有舉一反三的效應
洛瓦思認為,自閉癥是一組癥候群。自閉癥兒童都有一系列的技能缺陷和行為障礙。至今為止,既沒有發現特效藥物,也沒有干預捷徑。因而,在傳統的ABA那里,一個自閉癥兒童會有各種各樣的癥狀,而干預也就需要有制訂相應的程序。
凱戈爾根據行為心理學關于行為群(Response Classes)和行為泛化(Response Generalization)的理論,提出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,要著重于關鍵性行為(Pivotal Response)的訓練,因為對關鍵性行為的掌握有可能擴展到該行為群中的其他技能上去。在這里,凱戈爾實質上是提出了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綱和目的問題。
根據凱戈爾的研究發現,自閉癥兒童的關鍵性技能主要包括四個領域。
四個領域是自閉癥兒童的重要問題所在,而自閉癥兒童通過干預后在這些領域中所取
得的進步,完全有可能泛化或影響其它領域的技能和行為。
三、強調家長培訓與家長參與的必要性
從起源上說,PRT是為了對自閉癥兒童家長進行ABA培訓而設計發展出來的。凱戈爾在其臨床實踐中注意到,傳統的ABA對自閉癥兒童的干預,一般都是由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來執行完成的。但自閉癥兒童家長的有關知識能力和家長對其兒童教育的參與,是自閉癥兒童預后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。凱戈爾強調,PRT不僅要注重專業人員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,而且也要注重專業人員對兒童家長進行有關教育方法的訓練。與此相應,在評估與測試方面,既有對自閉癥兒童的測試,又有對他們家長的評估。
在家長評估的過程中,系統觀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。對家長的觀察,主要圍繞著PRT的七個方面的操作特點展開。例如,在進行具體評估的過程中,評估者可以對家長進行為時10分鐘的實地觀察,或觀看為時10分鐘的家長孩子互動的錄像。這個十分鐘觀察期又進而被分為五個為時兩分鐘的時距(Interval),并以此為據制成記錄表格。在十分鐘的觀察結束后,評估者根據所觀察的家長表現,對每個時距中家長是否分別做到PRT的七個方面要求進行打分。而文獻表明,未經訓練的家長,對于這些與自閉癥兒童教育密切相關的操作特點,往往是毫無所知或知之甚少。
根據PRT的原理,教育自閉癥兒童,不僅可以由專業人員來進行,也可以或者說最好是由受過訓練的家長來配合進行。所以,專業人員在擬定自閉癥兒童的教育計劃時,不僅要制訂關于兒童的具體發展目標,同時也要制訂有關家長的具體培訓目標。例如,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,家長首先要學習掌握PRT的主要操作特點。如果家長能在PRT七個主要操作領域中,每個領域都達到百分之八十的準確性,就說明家長已經基本掌握了PRT的基本要求。然后,家長要運用這些操作方法去幫助兒童逐漸提高溝通技能、社交技能,克服自閉癥兒童常有的行為問題等等。